以人民為中心,是加快推進城市更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論路徑如何、方法怎樣,評判城市更新的成效,最終要落實到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期印發《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要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時至今日,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了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的階段,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什么是“好”?人各有異,城市發展也是如此。每座城都有獨家的歷史、文化和布局,具體到城市更新,各自側重和選擇也會不同。但面對各有特色的城市更新答卷,“好”的核心標準始終是明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
“城,所以盛民也。”以人民為中心,是加快推進城市更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論路徑如何、方法怎樣,評判城市更新的成效,都要看是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來。也只有堅持這個大方向,城市更新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流于形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城市人民建。要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城市更新先要創新治理,讓人民群眾更多參與進來。越是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越突出,從充電樁選址、安裝電梯,到管網挖填、新建公園,關涉多方利益。今年9月,上海實施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為各地提供了借鑒。該條例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眾參與機制,充分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動工破土之前,廣開言路、廣納民意,政府部門以此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依據,這有利于找準所需、理順矛盾、凝聚共識,改造后的一磚一瓦、一枝一葉,都將更好體現民眾所盼、共同所得。
人民城市為人民。要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城市更新重在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品質。過去有些地方大拆大建、配套不全,讓人不禁發愁:高樓大廈多了,身邊小店、菜場、公廁卻少了。今年,商務部等部門力推“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各地紛紛響應。在南京,社區鄰里中心既能買柴米油鹽,還能照顧一老一小;在天津,便民生活圈優先配齊早餐店、藥店、快遞點……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百姓生活幸福感自然會更高。
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城市更新應把安全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城市經過幾十年發展,一些房屋危舊,一些設施老化,可能會有燃氣爆炸、危樓坍塌、內澇積水等風險,亟待加強風險防范和應急管理能力。近日,國務院安委辦、應急管理部推動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建設試點,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促進“科技興安”,完善應急“一張圖”、管道“一張網”、管理“一網辦”,各地應抓住政策機遇,加大應急投入,升級城市安全防線。
今年11月起,我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在21個城市(區)開展。期待此次試點激發各地補齊短板、涌現亮點,為全國提供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26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