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郭宇靖 吉寧)“我們將利用人工智能重塑政務服務流程,試點智慧政務辦公,貫通政策分析、部門協同、科學決策等流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磊介紹。
今年6月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上線“亦智政務大模型服務平臺”,支撐區內各部門應用大模型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成為全市首個政務領域的大模型服務平臺,用技術支撐超大城市的“智”理體系。
大模型推動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成為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北京市推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讓政務、工業、公共服務等領域應用加速落地,有力支撐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邁向人工智能之城。
政策是產業發展的先導,2023年以來《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支持舉措打出“組合拳”,瞄準前沿方向布局,培育創新沃土,一系列應用成果不斷涌現。
6月底,大興國際機場首次開放自動駕駛接駁商業化試點。在航站樓前,一輛“滿配”無人化裝備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緩緩駛來,剛下飛機的張先生拉開車門、系好安全帶,點擊“開始行程”……汽車自主啟動,順暢駛入機場高速。
自動駕駛迭代換新,是人工智能服務社會生活的縮影。今年以來,北京市陸續開放大興國際機場、北京南站等重點場站接駁測試和服務,16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已連片運行。“我們正加快推進440平方公里擴區,推動機場、火車站等重點場景有序開放,為車路云一體化規模落地發展提供北京樣本。”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工作辦公室負責人說。
人工智能賦能生態建設,已經成為北京優化環境的新探索。在大興區麋鹿苑里的鳥,正通過網絡被AI鳥類識別系統實時監測,以識別出準確物種。這個系統是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與中國科學院團隊合作建立,通過動態監測,能為提升地區生物多樣性水平提供更多方案,讓鳥兒常來、魚兒常在。
讓居民生活更安全舒適,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還當起了公眾“安全守衛者”。今年1月,北京批準上路測試無人巡邏車,目前數十臺車正在多個園區、地鐵站點、商業廣場等人口密集和重點場所24小時不間斷執勤,“走街串巷”式發布各類警示信息和溫馨提示。
從無人駕駛到到政務服務,從生態建設到安全“執勤”,眾多人工智能應用深入千行百業的背后,是“即取即用”的算力接入。
看算力,北京全面布局“新基建”,超前規劃算力建設,部署的智能算力已經超過10000P,相當于500萬臺臺式電腦。今年以來,先后在海淀區、經開區、門頭溝區等地加快部署建設公共算力平臺,新增算力大幅增長。看數據,北京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利用,開放中文互聯網語料庫,打造大模型的“共建共享”模式,啟動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結合制度創新優勢、智算資源和產業生態,進一步落地“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在朝陽區的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一系列軟硬件正加快安裝。“這里集齊了AI聯合實驗室、模型社區、人工智能企業創新孵化空間等產業配套,預計今年底投用后,可以實現2000P智能算力供給,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有力支撐。”負責建設運營的北電數智戰略與市場負責人楊震說。
政策全方位支持、應用多元化覆蓋、基礎資源大體量供給……多輪驅動下的北京,正向著人工智能之城加快邁進。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2.9%,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軟件信息產業高速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匯集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約2200家,占全國近四成。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劍華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將聚焦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發展,落實優化投融資環境,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培育產業創新生態,全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的創新高地。